Back
Featured image of post 月记 | 以成年人的姿态度过五月

月记 | 以成年人的姿态度过五月

更新我的近况。

写在前面:真的太搞笑了啊朋友们,因为forestry刚才莫名其妙出问题所以现在这是第二版。在第一版里我写的是:“本篇在动笔前毫无构思写到哪算哪,介意废话流的朋友请绕行。”结果,forestry崩了……必须让我提前试写一下是吧!

本篇的创作目的很简单。

一、距离我上次更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,再不写点什么我怕我的友邻们忘记我。

二、距离我上次更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,再不写点什么我怕我自己忘记,此后再想回想这一个月只会觉得大脑一片空白。

三、明天放假,在这个普天同庆的夜晚,人必须要庆祝。按常理来讲,我一般会喝酒,但,谁能想到我爸趁我不注意把我的青梅酒喝掉了2/3,而我新买的还在路上,所以今天无酒可喝,只能赛博微醺下(?这什么怪词)。总之这篇写哪算哪,写困了就去睡觉。

为什么标题叫“以成年人的姿态度过五月”,而不是“在五月成为成年人”,或者使用“我变成熟了”这种通俗易懂一目标然的表达?原因在于我根本不知道我这个月的状态到底是出于逐渐成熟,还是在美剧的影响下,我想装模作样装腔作势来点拙劣的cosplay。

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博主,同时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,叫kk(微博id:众鱼之王L)。先摘录kk金句两则:

确实 人为什么要做自己 做自己哪有抄别人好玩

呵呵 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互相抄袭 人是一切抄袭的集合

对我而言,很有道理。一直以来我的情绪、个性,甚至价值观,都不稳定,但我难以确切地表达这种感受,看到kk的微博我才恍然大悟,这不就是一种复制粘贴行为吗?生活姿态宛如游戏皮肤,我等表现型人类可以切换自如。

但这也并不是说,我没有真心实意地渴望成熟。高考结束后的暑假,我和当时的高中小男友疯狂吵架,其中有句话被我一直记着。他说,“我觉得你妈妈说得没错,你确实是无比渴望成熟,你想通过大学生的身份摆脱稚气。”那个暑假我的头几笔支出是一双浅粉色高跟凉鞋、一个黑色皮质小挎包,以及一条衬衫裙。志愿系统关闭的最后一天我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铁,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,和两男一女三个高中同学一起出门旅游。我订票、订酒店、做攻略,对父母的每一句“注意安全”感到厌烦。当时和他分手的原因有很多,他零零散散的缺点我早已忘记,唯一记得的一点是,我觉得既然马上要去念大学,为何不去更广阔的大学谈恋爱呢?

写到这,我想我五月的姿态大概有80%是出于真心。

其实五月的生活说起来也并不复杂——实习、社交、运动、看《傲骨贤妻》、打游戏(本质也是社交),基本全是现实生活。而且是出于提升自我的现实生活。但这篇博客却是我有史以来最难写的一篇,我的想法零散、细碎、多变,我难以总结这些想法、我不知这些转变从何而起,我也不知它会带领我走向何方,我只能很俗套地说,“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”。

那不如先叙事吧,在无法用逻辑性的语言表达想法时,讲述事实总是不错的选择。五月初我开始投简历,与此同时我开始看《傲骨贤妻》(《The Good Wife》)。挑选这部剧的原因也很简单,主角是男性的作品我一部都看不下去,我就想看女性在职场一路打怪升级走上人生巅峰的作品。《傲骨贤妻》是一部律政剧,讲女主角Alicia由于州检察官丈夫招妓,回到阔别13年的职场,从Associate级别做起,重新成为一名律师。在女主努力搞事业的剧情之外,该剧还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但专业素养都极高的律师,为了赢官司可谓是智商情商长相一个都没落下。因此这也可以算是一部群像剧,又叠了一重我会喜欢它的buff。于是我一个月刷到第四季,用时大概为3.5 * 23 * 2/3=54个小时。

无论是光鲜亮丽的律所、一尘不染的大玻璃窗,还是笔挺熨帖的西服套装、精致的细高跟鞋,还是法庭上的唇枪舌战、勾心斗角,甚至是极限式的工作时间,都很吸引我。其实一直以来,精英化的工作和生活蛊惑着我。之前为了解投行,我翻阅过《清算》,里面有这样两段话:

暗含在这种从大学生到投行家身份转变中的是华尔街的概念,那就是如果有学生不在毕业后选择华尔街,那么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“不聪明的”,因为聪明是被追求精英地位的持续拼搏努力行为所界定的。

整个商业世界非常明显地希望榨取我们的思想、年轻、创造性和职业道德。他们也正确地评估了到底需要用什么来吸引我们:表现出有竞争力的、负有名望和能够向上流动……他们知道早在四年前,我们就希望绝对地优秀。

二十多年来,我对绝对优秀的追求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,我甚至因此怀疑过自己有双相情感障碍,我总是在一段时间非常积极非常努力,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得过且过只想躺着。五月或许就是我情绪高涨的月份。我是如此渴望给自己贴上成熟、专业、优秀、精英等等类似的标签,我渴望在学业、事业、生活中有掌控感。在这样的情绪和美剧的加持下,我面了三四场试,把《投行四百问》里的行为问题大致翻了一遍。其实我之前并不喜欢行为问题,特别是“介绍一个你自己的优点”、“给我一个选择你不选其他人的原因”这种需要自我包装、自我夸奖的问题,我认为它们虚假且无意义,然而如今我已经能够假装真诚地营销自己,虚张声势地说一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话,毫无愧疚地找借口鸽offer,并在面试里反客为主尽一切可能打听公司和岗位的实际情况。我私戳了微信列表中好几个许久没联系的同学,咨询他们的意见,甚至直接要内推的机会,总之我觉得自己从未如此积极过。

但与此同时我开始重新思考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该是怎样的。我有一些现实中的朋友,有几个经常一起约着玩的朋友,有几个非常要好可以分享真实想法的朋友,有关系很好的网友,有家族亲戚,有父母。之前我一直在追求一种友谊——大家完全抛开现实利益不谈,只依靠性格的相互吸引而建立关系,因为我觉得有利可图的友谊不纯粹、太虚伪,我希望别人完全基于喜欢我的性格、喜欢和我相处时的状态来和我做朋友,我希望我被爱完全是因为我是我,而非我身上的标签。但我这个月突然意识到,这基本不可能,或者说至少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可能,是我太理想主义了。

“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爱”这句话就应该被旗帜鲜明地反对。我在家拥有很高的自主权,玩到十二点后回家并不会被骂,睡到十二点不起也并不会被强制拽起床,我可以跟父母吵架,影响家庭决策,我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。直到我的男性朋友因为父母担心国外疫情导致他无法回美国上学,出门玩十点不到就被父母打电话催回家,在家天天被父母说教只能用“啊对对对”应付,我才意识到或许我家算非常宽松的管理。于是有天中午,我跟我妈说起这件事,我妈很直白地说,“因为你继续有学上,不用我们操心,而且成绩蛮好,让我在同事面前很有面子。”所以可以很轻易地推断出,如果我上学要靠他们、实习要靠他们,我在家估计也是一样的受气。如此直截了当的道理: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并没有脱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法则,关系还是由彼此的实力决定。

最近,我在互联网上频频刷到一句话——“并不是只有优秀的人才会遇到爱情”。我不知道站从大多数人的角度,这句话是否有意义,至少我并不相信这句话。之前写同人,让我如坐针毡抓耳挠腮难以下笔的环节就是回答这类问题,“他为什么喜欢他”,“他又为什么喜欢他”。在搞清楚这一点前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这篇小说。我不认为爱是真的毫无逻辑,也不认为所谓的感觉到了爱就来了,喜欢一个人是可以列出一二三四五六条理由的,同时不喜欢一个人也是可以列出一二三四五六条理由的,怎么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呢?把爱的元素拆分,核心变量似乎也就是那么几个。

这样一路想下来,我突然对一切关系,特别是亲密关系陷入了很深的怀疑。如果把我的属性分为外部属性和内部属性,外部属性指社会层面的标签,内部属性指我的性格、爱好、思想,我的父母和朋友们还会像如今这样对待我吗?美丽泡泡碎掉,露出了内部的钢筋骨架,也许事实比我之前设想的冰冷许多。


实话说我也不知道这篇为何在六月初后就再也没有更新,也许是因为实习繁忙,中途又匆忙回学校,也许是因为无法想明白本篇讨论的问题,总之就这样搁置了。

现在(2022年7月17日)我来补上结尾:回学校收拾宿舍行李时,我在基本不打开的柜子里找到了那双浅粉色高跟鞋,因为四年没穿,上面积满了灰尘。我犹豫良久,还是把它拿出来,用湿纸巾慢慢擦净,然后放入纸箱子中。这些纸箱子会被我用小推车拉到学校寄存点,并即将在今年9月我再次入学时重见天日。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
©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